Skip to main content
PS_banner_01aPS_banner_01b
Print Page
 

瀉 藥 和 止 瀉 藥

 
 

便秘和腹瀉

排便習慣

每個人的排便習慣(排便的次數)各有不同,並存在差異。

便秘

要給便秘一個簡單的定義並不容易,但便秘通常會有以下特徵:
  • 不常有排便
  • 每次排便時都需要用盡力氣
  • 糞便肥硬
  • 肛門有阻塞的感覺
  • 排便時感覺痛楚
 
便秘能導致腹部不適、食慾不振、痔瘡、血便,甚至腰背疼痛。

導致便秘原因包括,飲食習慣不良(如:攝取水和纖維食物不足)、運動不足、慣性推遲便急需要等。另外,情緒波動、藥物和身體潛在的疾病也可引致便秘。

腹瀉

如果你的糞便稀爛且呈水狀,情況有可能是腹瀉。

腹瀉除伴有腸胃痙攣外,可能會有噁心及嘔吐等情況。肛門位置可能會發紅。由於腹瀉的過程中,會流失過多體內的水分,所以你也會覺得睏倦虛弱。有時候,腹瀉也會伴隨頭痛及發熱。

導致腹瀉的原因,多數由於服食不潔食物(如:食物未經完全煮熟和受污染)和飲用不潔淨的水。個人清潔衞生做得不好,也會加劇腹瀉的問題。除此之外,藥物、情緒和其他潛在的醫療狀況也會導致腹瀉。

 

返回最頂

 

治療

 

(I) 便秘情況

大部分便秘個案,生活模式簡單轉變,增加膳食中的食物纖維和流質攝取,都有助紓緩便秘徵狀。如果便秘的原因是由於藥物的副作用或身體潛在的疾病,應徵詢醫護人員的意見,評估是否需要轉換到其他可以用作治療但又不易引起便秘的藥物,或考慮先治療相關潛在疾病。然而,上述方法都未能成效或不可行時,便應徵詢醫護人員,可否使用瀉藥治療。

(II) 腹瀉情況

大多數的腹瀉都會自行痊癒。即是說,就算沒有接受任何治療,腹瀉可於數日後康復。如腹瀉病況嚴重或有持續性,最重要的是,飲用大量的流質液體,補充電解質,以避免身體脫水。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都無必要使用止瀉藥;不過,經醫護人員指導下短期服用,亦有助於緩解不適狀態,和減輕頻頻如廁的不便。

 

返回最頂

 

產品的劑型

大多數瀉藥和止瀉藥都屬非處方藥物,主要是口服劑型,包括水劑、藥片、膠囊、粉劑等。當糞便堅硬而出現便秘,可考慮使用直腸製劑(如栓劑或灌腸劑)。

 

返回最頂

 

瀉藥的種類

一般來說,瀉藥可分為四大類:膨脹性通便藥、刺激性瀉藥、滲透性瀉藥和糞便軟化劑。

 
膨脹性通便藥,用作軟化糞便和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肌收縮,令糞便更輕易排出體外,紓緩便秘。一般認為,這類藥物是最安全,並且適用於有小型但堅硬糞便的患者。但是,這類藥物必須服食數日才會開始見效,而且病人需要飲用大量液體。膨脹性通便藥的例子包括:甲基纖維素、麥麩、洋車前子、歐車前子、蘋婆。

刺激性瀉藥,透過刺激腸內肌肉收縮,來加速腸道蠕動。刺激性瀉藥的例子包括,比沙可啶、番瀉葉、甘油、匹可硫酸鈉。這類藥物的見效時間(約6至12小時),比膨脹性通便藥的時間更快,通常是晚上服用,有助第二日早上排便。甘油栓劑大約15至30分鐘起效,有需要快速通便時會使用。

滲透性瀉藥將液體引進腸內,加大糞便容積,軟化糞便,促進大腸蠕動。例子包括,聚乙二醇、鹽類瀉劑(如氫氧化鎂),以及吸收性微弱的糖類化合物(如乳果糖和山梨糖醇)。

糞便軟化劑,增加糞便內的水分,使它們更柔軟,易於排出體外。這類藥物對於某些病人特別有幫助,如患有痔瘡和肛裂,以及一些因排便時過分用力,而會引起潛在危險的人(如老年人和心血管病患者)。多庫酯是其中一個例子。

 

返回最頂

 
 

瀉藥的常見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瀉藥類別
 
常見副作用
 
注意事項
 
1. 膨脹性通便藥
  • 胃氣脹、腸胃氣脹
  • 腹脹
  • 腸胃道阻塞
  • 過敏反應
  • 服藥時必須多喝水,以免增加阻塞的機會
  • 不應在臨睡前服藥
  • 長者、體弱病者、腸道狹窄患者或活動能力下降的人慎用
  • 吞嚥困難、腸道阻塞和糞便嵌塞的患者避免使用
2. 刺激性瀉藥
  • 腹部絞痛
  • 噁心、嘔吐
  • 腹瀉
  • 如使用栓劑,會引起局部刺激
  • 耐藥性
  • 腸道阻塞、急性炎症性腸病、嚴重脫水患者避免使用
3. 滲透性瀉藥
  • 腹痛
  • 胃氣脹、腸胃氣脹
  • 噁心、嘔吐
  • 腸道阻塞患者避免使用
  • 半乳糖血症患者避免使用乳果糖
  • 肝或腎功能受損的患者避免使用鹽類瀉劑
  • 心臟衰竭患者避免使用鹽類瀉劑,因鹽類瀉劑含有鈉鹽
  • 嚴重腸道炎症如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避免使用聚乙二醇
4. 糞便軟化劑
  • 腹部絞痛
  • 噁心
  • 皮疹
  • 腸道阻塞患者避免使用


 

返回最頂

 

服用瀉藥一般須知


  • 瀉藥只可間歇和短期服用。

  • 過量使用瀉藥會導致脫水,也會令體內鹽分和礦物質的水平失衡。

  • 長期使用瀉藥會引致藥物依賴和減低腸道功能。

  • 含多種成分的瀉藥未必比單一成分的瀉藥有效,但含多種成分的瀉藥或有更多可能引起副作用。

  • 在使用藥物前,你可在生活上作出簡單調節,以預防和紓緩便秘,例如進食高纖食物、飲用大量液體、定期做運動。要切記,有便意時切勿推遲如廁。

  • 瀉藥有被亂用以幫助減肥。但只有均衡飲食和經常運動,才能達致保持理想的體重。有關肥胖的詳情,請參閱以下連結: http://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5/8802.html

 

返回最頂

 

止瀉藥的種類

  • 止瀉藥可分為主要的兩大類:吸附劑和腸蠕動抑制劑。

  • 吸附劑的作用是,黏合和滅活細菌毒素,和其他導致腹瀉的物質。但吸附劑的作用並沒有特定性,即是說,它也有可能同樣吸附腸道的各種營養成分、消化酶和藥物。高嶺土是吸附劑的其中一個例子。

  • 腸蠕動抑制劑,減慢腸道的蠕動,令更多水分可從糞便中被吸收,令糞便變得更硬,排便次數減少。例子有,洛哌丁胺和地芬諾酯。

  • 然而,止瀉藥應盡量避免給小童服用。不要在沒有任何醫護人員的建議下,給小童服用止瀉藥。成人請按照藥物標籤上的說明用藥。不要濫用藥物或服用過量。

 

返回最頂

 
 

止瀉藥的常見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止瀉藥類別
 
常見的副作用
 
注意事項
 
1. 吸附劑
  • 便秘
  • 胃氣脹
  • 飽脹
  • 不建議使用於急性腹瀉
2. 腸蠕動抑制劑
  • 腹脹或腹部絞痛
  • 噁心、嘔吐
  • 口乾
  • 便秘
  • 暈眩
  • 倦睡
  • 皮疹
  • 腹脹或抗生素關聯的結腸炎患者避免使用
  • 肝功能受損的患者慎用


 

返回最頂

 

服用止瀉藥一般須知


  • 止瀉藥只可間歇和短期服用。

  • 止瀉藥作用是紓緩徵狀,它不能完全治療腹瀉。

  • 補充體液的口服溶液(或稱:口服補液溶液),雖並不歸類為止瀉藥,卻是第一線的藥用品,用於彌補因腹瀉所流失的水液;尤其是適用於急性腹瀉。小童也適合服用。

  • 在使用藥物前,在生活上作出簡單的調節,可預防和紓緩腹瀉,例如: 充分休息、避免進食肥膩、辛辣或難消化食物,以及飲用大量液體彌補體液流失。

  • 有些藥物可以誘發腹瀉。要請教你的醫生,腹瀉的情況是否與藥物的副作用有關。

 

返回最頂

 

與你的醫生溝通


  • 如你的排便規律或習慣突然改變,或者糞便稀爛帶有血液或黏液,這可能是一些嚴重腸道疾病的先兆,你應盡快徵詢醫生的意見。

  • 未經醫生建議,切勿給予兒童服用瀉藥和止瀉藥。

  • 孕婦或餵哺母乳的婦女在使用任何瀉藥和止瀉藥前,應徵詢醫生的意見。

  • 如你患有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症,在使用任何瀉藥和止瀉藥前應徵詢醫生的意見。

  • 如你對瀉藥有藥物依賴,應徵詢醫生如何逐漸減少使用瀉藥,直至完全停用為止。

  • 如你腹瀉的情況持續超過一星期,或同時持續出現嘔吐,應徵詢醫生的意見。

 

返回最頂

 
 

瀉藥和止瀉藥的貯存

瀉藥和止瀉藥應存放在陰涼及乾燥的地方。除非藥物標籤上列明,否則藥物不應貯存在雪櫃內。此外,藥物應妥善存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兒童誤服。

 

返回最頂

 
 
鳴謝:藥物辦公室特此鳴謝衞生署專業發展及質素保證對撰寫本文章作出的寶貴貢獻。
 



衞生署藥物辦公室
2018年1月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