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抗抑鬱藥可分為五個主要類別:(1)三環類抗抑鬱藥、(2)單胺氧化酶抑制劑、(3)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4)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和(5)非典型抗抑鬱藥。
抗抑鬱藥以改變大腦一組化學物質(稱為神經遞質)的水平而發揮作用。有些神經遞質,例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可改善心情和情緒。神經遞質水平只可逐步提升,因此大多數患者可能需要服用抗抑鬱藥兩至四星期,才察覺到徵狀有所改善。
1. | 三環類抗抑鬱藥:這類藥物已使用多年,但由於所引起的副作用較多而且較嚴重,現在通常不建議作治療抑鬱症的第一線藥物。三環類抗抑鬱藥包括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帕明和去甲替林。 |
  |
2. | 單胺氧化酶抑制劑:這是另一類較早期開始使用的抗抑鬱藥,會產生種種副作用。通常在其他類別的抗抑鬱藥藥效不彰時,才會使用這類藥物,例子包括嗎氯貝胺。 |
  |
3. | 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這類是最常處方的抗抑鬱藥,不單較其他類別安全,一般引起較少副作用,例子包括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 |
  |
4. | 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這類藥物是為取得較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更好的臨牀效果而製造,但到目前為止,其效用方面是否優勝於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仍未取得實證。藥效似乎因人而異,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對某些患者有較好的療效,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則對另一些患者發揮較佳效用,例子包括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和地文拉法辛。 |
  |
5. | 非典型抗抑鬱藥:這類藥物不能歸入任何抗抑鬱藥類別,因此稱為非典型抗抑鬱藥,例子包括安非他酮和曲唑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