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S_banner_01aPS_banner_01b
Print Page
 

外 用 類 固 醇 藥 物

 
 
 

引言

外用類固醇藥物廣泛用於治療炎症性皮膚病,如異位性濕疹、接觸性皮炎及牛皮癬的其中一個治療方法,並用於紓緩和抑制如紅腫及痕癢等皮膚病徵狀。外用類固醇藥物應在沒有傷口受影響的皮膚薄薄地塗上,並應根據醫生的指示使用。

皮質類固醇的消炎方法非常複雜。這涉及阻斷免疫系統對化學品產生反應後觸發炎症過程的功能,以及使免疫系統靈敏度下降。

 

雖然外用類固醇藥物不能治癒疾病,而且一旦中斷用藥,病情可能反彈及惡化,但在醫生監督下適當地用藥,仍可為炎症性皮膚病提供相對安全和有效的治療。

 

異位性濕疹

異位性濕疹也稱為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影響嬰幼兒。這是慢性疾病,通常出現在皮膚褶皺的部位,如膝蓋及手肘的彎曲部位、頸側,以及眼睛和耳朵周圍。這種皮膚病的嚴重程度不一,患者會受輕度徵狀的影響,如皮膚痕癢、發紅和乾裂。在一些較嚴重的情況下,異位性濕疹可引起廣乏性的皮膚乾燥、持續痕癢和滲出液體。


刺激性和接觸性皮炎

刺激性皮炎由重復接觸刺激物(如肥皂及化妝品)而導致。接觸性皮炎由直接接觸過敏源(如橡膠、染髮劑及香水)而引致。刺激性或接觸性皮炎的徵狀包括出疹、皮膚痕癢、水疱和表皮乾裂以及疼痛或觸痛。這種疾病可影響身體的任何部分,但最常見於手部。


牛皮癬

牛皮癬是一種長期的炎症性皮膚病,特徵是表皮增生迅速,引致皮膚發紅和出現一片片硬斑塊 ,斑塊上有銀白色鱗屑。牛皮癬可於任何年齡病發,常發病年齡最常見於十幾歲至四十多歲的人群。牛皮癬不會傳染,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種類

外用類固醇藥物有很多種類,最常用的種類包括氫化可的松、倍他米松、氟輕鬆及氯倍他索。這些產品大多數屬處方藥物,必須嚴格按照醫生的指示和建議使用。藥效較輕的產品則可在註冊藥劑師監管下的藥房購買,如濃度不多於1%的氫化可的松軟膏。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劑型有凝膠、洗劑、軟膏及油膏等。軟膏適用於大多數的皮膚病,通常最適合用於治療皮膚上濕潤或流汗的部位,而油膏一般適用於治療乾燥或增厚的部位。洗劑及凝膠適用於治療如頭皮等多毛髮的部位。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藥效

外用類固醇藥物一般根據它們的藥效分為四大類:(I)溫和、(II)中度、(III)強效及(IV)極強效。

(I)溫和藥效的外用類固醇藥物,用於治療如接觸性皮炎或蟲咬等輕度的炎症性皮膚病,脂溢性皮炎的治療如必要的話會同時使用抗真菌藥物。醋酸氫化可的松是其中一個例子。

(II)中度藥效的外用類固醇藥物,用於治療如異位性濕疹等較難處理的皮膚炎症,醋酸氟輕鬆是其中一個例子。

(III)強效的外用類固醇藥物,用於治療頑固皮膚病和斑塊狀牛皮癬,但對於一些身體區域如面部、彎曲的部位和生殖器則應用溫和藥效的外用類固醇藥物。二丙酸倍他米松是該組中的一個例子。

(IV)極強效的外用類固醇藥物,如丙酸氯倍他索,備用於治療使用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頑固皮膚病並短期地使用。

然而,外用類固醇藥物的藥效也可能因製劑和濃度不同而各異。舉例來說,藥物中皮質類固醇的比例和種類相同時,油膏劑型通常較軟膏或洗劑劑型更有效。

藥效越強,藥物的消炎作用越大,但因持續使用而造成副作用的風險也越大。因此,在考慮你的年齡、皮膚病的嚴重程度、受影響的範圍大小及身體部位後,你的醫生通常會處方紓緩徵狀所需最低藥效的皮質類固醇,從而減少可能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使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天應使用一至兩次外用類固醇藥物。增加使用藥物的次數,不但對病情沒有幫助,還可能引起副作用。此外,使用皮質類固醇時,應把少量藥物薄薄地塗在皮膚上,所用的分量足以覆蓋受影響部位即可。

皮膚病通常不用多於需要的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分量便能改善,反而使用適當的潤膚劑尤其重要。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副作用

局部不良反應是與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相關而最常見的副作用。例子包括:

  • 皮膚變薄、有灼熱或刺痛感,

  • 未經治療的感染會蔓延及惡化,

  • 皮膚顏色改變,

  • 粉刺,

  • 酒渣鼻,及

  • 接觸性皮炎。

如中斷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副作用通常是可逆轉的,但長期使用可導致皮膚出現永久性萎縮紋。

此外,如使用藥物較醫生所指示的為多(使用更多次數、分量更多及/或更長時間),則可能出現罕見的全身性副作用。例子包括:

  • 高血壓,

  • 腿部腫脹,

  • 骨骼鈣質流失,可導致骨質疏鬆症和骨折,

  • 抑制兒童成長,以及庫興氏綜合症(徵狀如體重迅速增加、滿月臉和情緒變化)。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注意事項

有以下情況的患者應避免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 未經治療的細菌、真菌或病毒性皮膚損傷,

  • 粉刺,

  • 酒渣鼻及

  • 口周皮炎。

此外,強效及極強效外用類固醇藥物,應避免使用:

  • 於皮膚遍佈斑塊狀牛皮癬的患者,以及

  • 超過七天,但在皮膚科醫生的監督下除外。

再者,應避免在臉部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外用類固醇戒斷反應

如果你的皮膚病於外用類固醇治療停止後不久發作或出現反彈,而你之前一直長時間不間斷地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你可能正經歷一種外用類固醇戒斷反應。

外用類固醇戒斷反應通常於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後出現,例如成年人使用超過十二個月,甚或兒童連續使用兩個月後亦有可能出現。戒斷反應也通常於頻繁或長時間使用這些藥物後出現。在面部或生殖器官等敏感地方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更常發生戒斷反應。

嚴重外用類固醇戒斷反應的徵狀包括皮膚發紅。這種發紅可能會擴展到外用類固醇治療的範圍之外。泛紅情況由粉紅色到紫色不等,或會貌似正常膚色加深,情況因應個別膚色而異。其他徵狀包括灼熱或刺痛感、劇烈痕癢、脫皮或帶有滲液的潰瘍。這些徵狀可能會在停止治療後數天或數週出現。

如果你在停止治療後出現上述任何情況,請聯繫你的醫生。

 

返回最頂

 
 

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一般須知

  • 使用藥效最小而效果顯著的皮質類固醇。

  • 只可根據你的醫生所建議的分量和次數,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 使用藥物前清潔受影響部位上的皮膚。

  • 把藥物薄薄地塗在受影響的皮膚部位,分量足以覆蓋受影響部位即可。

  • 如果你同時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及潤膚劑以治療你的皮膚病,你應首先使用潤膚劑,等待30分鐘後再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 盡可能避免大量和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 除非經你的醫生指示,否則切勿用繃帶包紮或覆蓋受影響部位。

  • 切勿在受感染的皮膚上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因這些藥物會促使細菌繁殖。

  • 治療期間切勿搔抓受影響部位,以避免感染。

  • 除非經你的醫生指示,否則切勿在眼部或眼部周圍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

  • 切勿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以預防濕疹復發。

  • 切勿把外用類固醇藥物當作潤膚乳液使用。

  • 切勿在接受治療的部位使用化妝品。

 

返回最頂

 
 

與你的醫生溝通

  • 你在治療皮膚病時可能獲處方超過一種外用類固醇藥物,你必須知道每種製劑應該用於身體的正確部位。如有任何疑問,徵詢你醫生的意見。

  • 如你出現任何懷疑與外用類固醇藥物有關的副作用,請立即就醫。

  • 如你需要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應按你醫生的建議定期覆診。

  • 如你或你子女的徵狀在數天內並未有改善或開始惡化,請向你的醫生查詢。


 

返回最頂

 
 

外用類固醇藥物的貯存

藥物應存放在陰涼及乾燥的地方。除非藥物標籤上列明,否則藥物不應貯存在雪櫃內。此外,藥物應妥善存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兒童誤服。

 

返回最頂

 
 
藥物辦公室特此鳴謝衞生署專業發展及質素保證對撰寫本文章作出的寶貴的貢獻。
 



衞生署藥物辦公室
2013年6月

 

 

 

back